我停止了 Apple Music 的订阅,顺便聊一下付费订阅制

自从两年前开始使用 Apple Music 以来,我一直是付费用户。但是,最近我决定停止订阅。 我停止订阅的主要原因是我的听歌习惯,次要原因是很多我想听的歌找不到,最后就是我最近开始听一些播客节目了。 听歌习惯 我听歌喜欢听我喜欢的歌,而不是听新歌。我会把我喜欢的歌添加到一个歌单里,然后循环播放。这样,我可以在听歌的时候不用关心是什么歌,也不用担心听到不喜欢的歌。 Apple Music 的推荐算法虽然也能给我推荐一些我喜欢的歌,但命中率不高。 找不到歌 我喜欢听的一些歌,Apple Music 上没有。除了部分是版权的问题,还有一些是因为国内莫名其妙的政策原因。 比如《皇后大道东》,这个应该不是版权的问题(至于到底是什么问题懂得都懂),因为 Apple Music 上有这首歌的专辑,但少了两首歌,其中一首就是《皇后大道东》。 虽然我可以通过导入本地音乐的方式添加到我的歌单里,但是这样做太麻烦了。 加上第一个原因,我还不如把我喜欢的歌下载到手机里,然后用本地播放器播放。 虽然这至少有一半不是 Apple Music 的问题,但是我还是得说一下。 听播客 最近我开始用小宇宙这个 App 听一些播客节目,比如《半拿铁》、《科技乱炖》、《声动早咖啡》等,这导致我听音乐的时间减少了。 关于订阅制付费的一些想法 以上就是我停止 Apple Music 订阅的原因。 这里顺便再说一下订阅制付费。 最近 Apple Store 上开始用订阅制收费的应用越来越多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因为订阅制会让用户感觉到压力,尤其是用户不是很频繁使用这个应用的时候。 其次很多应用本身只是一个本地化的小工具,除了一次性的开发成本和后续修 bug 的成本,甚至连服务器都不需要,根本就没有其他成本,订阅制收费这个逻辑就很扯淡。 就比如我在用的一款图片压缩的小工具,我本来是想付费的,虽然不付费也不影响我的使用(每天有 20 张处理额度),但就在我准备付费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应用是订阅制收费的,我就放弃了。 这个应用只是一个本地化的小工具,没有任何服务器资源消耗,但是却用订阅制收费,这就很不合理,这就很扯淡。 除非是 Apple Music 或者 Netflix 这种需要持续更新内容的应用,或者 ChatGPT 这种需要大量服务器资源的应用,其他的应用都不应该用订阅制收费。 你说你会持续更新功能?对不起,我付费的时候是因为我需要这个功能,而不是因为你会持续增加新功能,我不需要新功能,我只需要这个。 如果你确实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我觉得开发者应该把这些新功能集合起来,发布个大版本,比如 Downie 4,用大版本升级收费,这样更合理。 而且我还发现有一些应用,故意欺骗不熟悉电子产品的老年人,让他们误以为是一次性付费,结果是订阅制收费,这种行为真的很恶心。 工具类应用使用订阅制收费,除了忽悠不懂的人付费、劝退轻度用户外,还能有啥?除非你是杀手级应用,市面上找不到靠谱的替代品,比如 Adobe 系列、微软 Office、JetBrains 系列等。 PS:JetBrains 即使停止付费,也是可以使用你付费那时候的老版本的,本质上还是一次性付费买断版本。 所以,我觉得订阅制收费不是一个好的趋势,适合订阅制的应用并不多,大多数应用应该使用一次性付费或者按量计费更合理。

March 24, 2024

小肚鸡肠的微信

昨天看了一个谷歌开发者的视频,我注意到演示用的编辑器是微软家的 VS Code,使用的笔记本是苹果家的 MacBook。 我们知道 Google 的 Android 在和 Apple 的 iOS 竞争(当然曾经微软的 WindowsPhone 也是竞品),微软推出的搜索引擎 Bing 也在一步步蚕食 Google 的市场份额。 在 Google,竟然可以使用有着直接竞争关系的厂家的产品,这感觉就好比阿里的员工用微信群沟通项目进度,腾讯的员工用支付宝充值 QQ 超级会员,非常魔幻。 不说内部员工了,因为跟我们普通用户没啥关系。今天就说说我这个普通用户遇到的一个问题吧。 有个叫老王的朋友喜欢给我分享抖音视频,于是我经常收到了下面这些微信消息: 这是在电脑端的微信截的图,如果是移动端微信,只能看到消息的一半,后面一般都省略了,然后要点开才能查看。 但网址打不开,于是只能复制。 复制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向体验极佳的腾讯系软件,竟然连复制都做不好,长按选不中,选中了复制按钮弹不出来,要反反复复好几次才能复制好。 嗯,我相信一定是程序员的锅,腾讯的程序员快来接锅。 嗯,说这么多,其实我就想说一句:小肚鸡肠的微信。 PS:最近发现网址都能打开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引起群愤被投诉多了没办法了所以稍微把鸡肠撑大一点。 2023年12月更新 最后本文发现的微信里可以直接打开抖音链接,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仅限于私聊,私聊内能打开,群聊打不开。嗯,企鹅家的骚操作就是这么细微。

October 31, 2023

我讨厌内置锂电池

从某些角度讲,我是一个保守派。 就比如各种家用小电器,电动剃须刀、电动冲牙器,还有玩具之类的,我就非常不喜欢内置锂电池款的。 虽说内置电池可以省下买 5 号 7 号电池的钱,但真正使用的时候就就会发现这几个问题: 急着用的时候,发现没电了,要充电,这类小电器 99.99% 没有快充,至少得充半小时,然后使用三分钟; 电器的寿命往往很长,而锂电池的寿命则是有限的,内置锂电池的寿命限制了电器的寿命,本来能传三代的,现在只能循环几百次了; 相当一部分的产品(尤其是一些老牌子)用的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充电线,Micro-USB 的、Mini-USB 的,甚至还有那种小圆孔的,真到充电的时候,找不到线了,那就只能下线了。 所以,现在还在坚持使用 5 号电池、7 号电池的电子产品、家用小电器,我是十分欣赏的,我也是一贯坚持优先选择无内置电池款的产品。 像电视遥控器这类两节电池用几年的产品,普通碱性电池没啥问题。但如果长期使用高功率电器的话,电池的消耗确实是个问题。 我最常用的电池牌子是金霸王,5 号电池一节要 2~3 元,平均以 2.5 元计算,以我每日使用的冲牙器为例,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换一次电池,两节电池就要 5 元,一年就是 5 x 12 = 60 元,三年就是 180 元。 所以,可充电的 5 号电池就成了我的必需品。 研究了一下,我选择了京东京造的这款 1.5v 恒压、支持 Type-C 充电的电池。 PS 一下,京东京造的东西我买过好几件,品质还是非常不错的,总体来说比隔壁网易严选家还要强一些。 4 节 3000 毫安时充电电池 + Type-C 充电器,99 元,可 1000 次循环。 对比了一下金霸王的容量 2000 毫安时左右(网络搜索结果,如果不对请留言),即使打七折,一次循环也抵得上一节新电池,相当于 4000 节电池,额外还送一个充电器,就当抵电费了。 算一下 99 ÷ 4000 = 0.2475,也就是说相当于一节电池两毛五,相比金霸王碱性电池两块五,节省了 90%,直接打骨折,真正的老抠比直呼内行。 ...

September 28, 2023

ChatGPT 是只不错的 “小黄鸭”

今天遇到一个问题,在使用 Symfony 6.x 框架的项目里,我没有使用框架自带的 Security 组件,而是自己实现了一个用户认证的土方法。 在我的方法中,当用户请求需要登录的接口时,会抛出一个自定义的异常 ApiNotAuthException,然后我在 ExceptionListener 监听器服务中捕获这个异常并封装我自己的返回值结构,最后将状态码强制改为 200(因为我不喜欢使用 HTTP 状态码来替代业务状态码)。 PS: 关于是否应该忽略 HTTP 状态码在前端的处理以及是否应该将业务状态码封装到 HTTP 状态码里,以后有机会我再写一篇博客讨论一下,今天只解决问题。 我的异常监听类是这样的: final class ExceptionListener { public function onKernelException(ExceptionEvent $event) { $e = $event->getThrowable(); if ($e instanceof ApiNotAuthException) { $response = new JsonResponse([ 'success' => false, 'code' => $e->getCode(), // 我的业务状态码 'msg' => $e->getMessage(), 'data' => null, ], Response::HTTP_OK); // 初始化时设置状态码为 200 $response->setStatusCode(Response::HTTP_OK); // 初始化之后再次设置状态码为 200 $response->headers->set('X-Status-Code', Response::HTTP_OK); $event->setResponse($response); } } }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前端可以统一处理业务状态码,而不用关心 HTTP 状态码。 此外因为我觉得 HTTP 状态码应该是用来表示请求的状态,而不是业务状态,而登录与否应该属于业务层面。 总之就是状态码的改变没效果,HTTP Headers 中的 X-Status-Code 有效果,说明代码确实执行了。 ...

September 6, 2023

慎用国产软件

几年前,我使用锤子便签分享王某四的文章,结果生成的分享图片是空白的。我抓包后发现,在点击分享按钮时,会调用一个 HTTP 接口,将便签内容全部上传到服务器验证是否包含敏感词。了解了这些,事情就很简单了,我禁用了锤子便签的网络权限,果然分享图片功能正常了。 结合这次 WPS 事件,基本可以做出所有的国产软件都有此类功能的结论。 我的建议是,如非必要,不要使用任何国产软件。其次是做好信息备份。 有些人非常搞笑,说我不怕我没有隐私。嗯,没有隐私是不错,但你辛辛苦苦写了半天的文档因为非常搞笑的原因命中敏感词突然被和谐了,你找谁说理去?你拍的正常照片莫名其妙被云盘识别为色情图片和谐了,你找谁说理去? 答案是没地说理,因为人家认为自己做得是对的: 最后引用一些网友的评论补充一下细节,真假自辩。 最后的最后,说明一下,本号从来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所有消息来自官方媒体。如有质疑,可以看文末的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https://guancha.gmw.cn/2022-07/13/content_35881012.htm https://new.qq.com/omn/20220716/20220716A0391700.html

July 20, 2022

任务是别人的,身体是自己的

近日老夫观察到上海开始推广中药抗疫,于是搜索“WHO肯定 上海 抗疫 中药”这几个关键词,得到这个结果: 新闻里说“WHO肯定:中医药抗疫有效!上海:使用率98% ”。 老夫当然不是那么好糊弄的,通过一些特殊的搜索手段,找到了世卫组织的原文(参见参考资料1),并找到了一篇解读的文章《世卫组织承认中医药治新冠有效?别欺负大家不懂英文》(参见参考资料2),解读的不错,原文比较长,老夫就截取几个重点,大家随便看看,有兴趣的可以复制链接去看原文。 各种偷梁换柱,无中生有,三十六计用得不错。 最后作者总结: 本来是寻求进步的常规讨论,断章取义传到国内莫名其妙便成了“世卫组织表示中医药能有效治疗新冠”,冠以“国际权威为中医正名”之称,引发全民狂欢,只不过是欺负大家不懂英文或者懒得去翻报告罢了。 一句话,就一次常规讨论会,被报道成了中药有效的鉴定成果会。 至于有些网友说 WHO 已经成为了 CHO,这里就不讨论了。 可能也有人看到了一些信息,有良心的上海医护已经很委婉地提示大家别喝那个药了: 更有一位网友,很明确地提示大家哪些成分有风险,有什么样的风险: 贯众为一蕨类,含绵马酸,有肝脏毒性。 槟榔是一级致癌物。 看到这些热心的网友,老夫只能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关于中药的毒性,大家可以买本方舟子的《批评中医》来看看,第59页开始讲中药的毒性,我随便截几张图,大家感受一下: 最后老夫想要说的是,任务是别人的,身体是自己的,上海的朋友们体会一下。老夫只能说这么多了,再说号没了。 参考资料 WHO Expert Meeting on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科学公园:世卫组织承认中医药治新冠有效?别欺负大家不懂英文 方舟子《批评中医》

April 7, 2022

聊聊《三体》

今天来聊聊刘慈欣的《三体》。 第一次读《三体》是我大学时代,2010年前后,同班的隔壁舍友推荐的。当时我看了个开头就有点看不下去了,因为明显感到作者是个 24K 纯理科生,文笔略显生硬。不过作者写到了文革,对于敢在作品中融入这段历史的作者我总是高看一眼的,所以坚持读完了第一部,但最终第二部没看完。 直到工作以后,才买了电子书翻了一遍。 《三体》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这个没啥问题,虽然从文学层面来说还欠缺很多,但毕竟是一部硬科幻作品,瑕不掩瑜。小说格局宏大,情节跌宕起伏,场面气势磅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对于星际战争的描述,并非傻瓜式的激光枪 biu~ 来 biu~ 去,而是直接光粒打击恒星毁灭整个星系,或者一张二向箔把整个太阳系拍成一幅梵高的《星空》。这个很像古龙小说里的高手对决,一招定胜负。我个人觉得这种场景更真实,毕竟大战三百回合总感觉是两只菜鸡在互啄。 2015 年《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当时这件事很轰动,毕竟是中国人第一次获这个奖,我跟同事聊起时认为获奖至少一半是翻译的功劳。此后,三体越来越火,到处都有人在讨论三体,网上线下都在讨论,买个咖啡都听到人在聊。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那个" 黑暗森林法则" 推崇备至,并代入到现在的国际形势,分析得头头世道。 什么是“黑暗森林法则”呢?原文如下: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一种解释。” 《三体Ⅱ 黑暗森林》刘慈欣 黑暗森林法则可简单理解为,一旦某个宇宙文明暴露了位置,就必然会被其他文明毁灭。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好人,但为了我的安全,对不起,我得干掉你。 我觉得一个正常人,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就能针对这条“法则”提出很多疑问,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把这奉为圭臬,好像发现了宇宙终极真理一样,实际上,刘慈欣自己也曾说过: “至于你具体提到的黑暗森林的设定,我想举另外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的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可以保护自己,但是核心基础就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其实到现在,机器人早就开始杀人了,巡航导弹本质上就是一个飞行机器人,所以这个“三定律”是根本没有意义的,但是它在小说中是有意义的,它创造了一个逻辑很严密的世界,而在这个逻辑之下来演绎出精彩的故事,这是它的目的。黑暗森林的设定也是一样,可以肯定的说它就是为这部小说而设定的,它不是科学推论,也没有人对它进行过严肃的科学研究,它只能是这部小说设定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把它看作一个严肃的科学结论,这个肯定是不对的。” 刘慈欣,香港书展讲座“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 也就是说,小说是小说,现实是现实。 没错,写这么多,我就是想怼一下“黑森吹”(整天吹“黑暗森林法则”的那些人)。 本文完。 参考资料 刘慈欣,香港书展讲座“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现场视频片段

March 29, 2022

辉瑞与慈禧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答: 有网友觉得这听起来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好奇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于是笔者打开维基百科搜索了一下。 根据搜索结果,我们得到三个时间点: 1835年11月29日 慈禧出生 1849年 辉瑞成立 1852年 慈禧进宫 也就是说,辉瑞成立时,慈禧 14 岁。又过了三年,17岁的慈禧进宫。看来这位答主并没有有信口开河,基本上符合史实。考虑到古代宫廷的制度,这位答主的正确率还是极大的。 关于清宫的宫女制度,笔者尝试搜索了相关资料,可惜支持这个说法的文章都属于自媒体性质且无资料引用来源,可信度不高,遂放弃采用。如果有网友有相关的资料,可以在下面留言。 所以到这里,考证就结束了。总之,关于这位答主的说法,不管你信不信,我…… 参考资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C%9D%E7%91%9E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5%88%E7%A6%A7%E5%A4%AA%E5%90%8E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C%9D%E5%AE%AE%E5%A5%B3

March 8, 2022

用户体验杀手——开屏广告

作为中国人,开屏广告实在是太熟悉了,以至于见到没有开屏广告的 App 都要感慨一番。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昨天在某快餐门店排队,无聊之余决定看会电子书,于是打开 iReader App,应用启动,一副很具有读书沉浸感的启动页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书。 结果应用启动(大概 2 秒)后立马给我呈现了一张开屏广告,让我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由于是单手持手机,在手机屏幕尺寸普遍大于 5 寸的今天,右上角的 “跳过 5”(截图时已经剩余 4 秒,不要计较)不得不让我拿出另一只手去点击。 又由于我的手指较大,这个跳过按钮又特别小,看到广告的心情又比较浮躁,一不留神点歪了就跳转到广告主的落地页去了,最后不得不点击返回才进入主界面。 这个过程熟悉不熟悉?刺激不刺激? 当今国内 App 的生态,已经到了可以肆意强奸用户的程度,这也算是国内的特色吧。 作为一个读书的应用,掌阅内置图书商城,主要的营收应该也不在开屏的这个广告吧?再说了,内部那么多地方可以放广告,为什么偏偏还要在启动页结束后搞个开屏广告呢?凭啥呢? 凭国内的用户好欺负呗。 为了那么点蝇头小利,就可以牺牲设计师的辛辛苦苦设计的出来的充满阅读氛围的启动页,甚至牺牲付费用户的体验(没错,我是付费用户,但以后不会再付费了),这家公司的格局也就这么大了。 相比之下,那些国际化 App 诸如 Twitter、Facebook、Instagram、Youtube 包括 Google 全家桶等无一有此恶劣行径。 或许,在他们的眼里,根本不知道也不容许这只"苍蝇"的存在吧。 当然,国内也有做得不错的。比如代表国内 App 体验上限的微信(对,你没看错,这次我是在夸微信)、逼格满满的星巴克 App、小清新的一鸣真鲜奶吧 inm App 等等,我觉得他们的产品体验和专业度值得国内的同行们效仿。 有人说,支付宝也没有开屏广告啊,你为什么不夸夸呢? 我不夸支付宝的原因很简单,看看它现在的 ICON 就知道了。 抄袭了 iPhone 的刘海屏暂且不表,能把 ICON 敢改这么丑的(并且涉嫌**),除了阿里系其他人办不到,毕竟这得要多大的勇气啊! 所以为啥不放开屏广告就很好猜了。既然支付宝根本不 Care 设计,为什么要 Care 用户的支付体验呢?答案很简单,就是竞争。微信支付让支付宝认识到,如果支付宝加了开屏广告,恐怕线下扫码支付的份额就要全交代了。 声明:以上关于支付宝的动机纯属我个人的猜测(即基于已有公开信息作出的合理推测),仅限本文讨论,请勿传播,不负法律责任。 最后,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世间不再有开屏广告!

October 25, 2020

把鸡贼的微信关进笼子里!

晚上发朋友圈的时候,再次被微信猥琐的做法恶心到了,愤然之下决定在微信的平台上喷喷它,同时号召大家坚决抵制微信的这个猥琐行为! iOS 14 更新有一项重大的功能,就是可以让 App 只访问部分图片。这也是我一直很期待的功能,因为国内的相当一部分应用厂商毫无底线,商业道德败坏,找各种理由要权限(在谷歌老大缺席的安卓生态里,甚至出现不给权限就闪退不给用的流氓行径),为的就是搜集尽可能多的用户信息,赚更多的昧良心钱。所以 iOS 14 发布后,我第一时间更新了。 但万万没想到,微信这货竟然凭借垄断地位毫无廉耻地变相要所有照片的权限,在发送图片或者发朋友圈的时候,直接要求用户允许访问 “所有照片”,而不是用正常的做法(如微博)那样在界面里可以调用系统相册添加照片。 下面是微信的骚操作: 首先告诉你无法访问所有照片,让你前往系统设置或者继续访问部分照片。 当你点击前往系统设置,就直接到系统设置,当然你可以在这里继续编辑所选照片(就是恶心你)。 点击继续访问部分照片,再次提示你去给微信大爷开所有照片权限: 有人会说,是不是 iOS 14 刚发布,微信还没来得及更新做兼容啊?看看我本地的版本信息,10月02日更新的版本,而 iOS 14 在年中的时候就已经发布了 beta 版本, 微信的开发者作为国内最顶尖的开发者之一,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故意而为之。嗯,就是恶心你,恶心对隐私敏感的用户。 那么,没有照片权限怎么发照片呢? 很简单,就是直接从相册里分享到微信。虽然相比之前麻烦了一点,但一想到微信不能偷偷地看我相册了,心里就舒坦多了。 相比之下,微博的做法则君子得多,看图: 除了你已经选择的允许微博访问的照片外,还有一个更多照片按钮,可以从系统相册增加照片,而不是让用户跳到系统设置里去添加。所以今天要表扬一下微博坚持住了底线。 钉钉貌似还没更新,跟没事人一样,所以暂时不评价。其他 App 没发过图片,所以也暂时不评价。 总之,在最后,我号召大家不要给任何第三方 App (重点是微信)开所有照片的访问权限,把它们关进笼子里! 附:关闭微信所有照片权限的办法: 打开 设置,找到 微信(往下拉,按音序排列的,或者搜索)点进去; 点击 照片,选择 选中的照片(可以参考本文第二张截图); 搞定。

October 11, 2020